陳呈毓居住及工作於台北,創作涉獵各種混合媒材,透過錄像、裝置、雕塑等複合媒材,探討信仰、慾望、焦慮等社會的感性是如何透過物質性的社會來傳播。陳呈毓的作品在描繪生產消費、資源攫取等全球資本現象,探討在如何驅動著人類行為的同時,暴露著其中的怪誕。另一方面透過物質性的探索,思考在資本—技術的驅力下,人、物、環境所相互建構及滲透的關係與邊界。
陳呈毓曾參與駐村計劃於揚.凡.艾克學院、歐洲陶藝中心、紐約水磨坊藝術中心、首爾衿川藝術空間等。並參與多場國際性的藝術機構與影展展出,如:台北市立美術館、鳳甲美術館、韓國亞洲藝術殿堂、中間美術館、華宇青年獎、卡塞爾紀錄片及錄像節等。
2024
石膏、陶土、織品、樹脂、蠟、金屬件
我們如何想像身體;自己的、他人的、物件的、性別的身體?社交媒體影像調和著身份政治的材料,身體的認識成了黏糊糊意識型態交互的動態行動,身體的形變被媒介化多巴胺的傳遞過程加熱,像糖一樣被融化,如它們所保證的甜蜜又黏膩,轉動一兩根手指,我們都可以以任何方式收集並製作出一個華麗的棉花糖;就如我們想象力所投射的動物雲朵般,它們是甜蜜顆粒和唾涎幻想的混合物。
短暫興奮註記的圖像敘事,傾倒各種可能的容易/溶液並淹沒了四處的螢幕,不同的身體成為各式想像的濕地雕塑,測試它們的黏度,能塗布得多厚多華美,又或多快的流逝。
亞歷山卓.喬凡尼琪是來自塞爾維亞貝爾格勒的藝術家和程式設計師,擁有數位藝術博士學位及電腦科學學士學位。在喬凡尼琪的研究和藝術實踐中,結合了多種媒介,主要集中在互動藝術、藝術遊戲和生成藝術領域。
她最近的作品關注數據視覺化的美學和視覺錯覺,及對真理和現實普遍觀念的探索。她的作品曾在國際展覽中展出,包括 Unit畫廊(倫敦)、Feral File、Vellum LA、ArtBlocks 和 ArtBasel。
目前任教於貝爾格勒美術學院、應用藝術學院碩士課程及貝爾格勒藝術大學的藝術博士課程。
2024
影像
03'00"
〈緯度〉由一系列的無限動畫構成,由數個沿著固定方向穿梭移動、僅有微小偏轉的長型擠壓形狀組成,在這些形狀的旅程中,彼此交疊,偶爾遇到迴圈、光束和編號的小行星。它們要去何處?它們是誰?它們的墜落或賽跑會有結束嗎?終點在哪裡?
「……在持續的、平行的、直線中展開,這些線本身無法再有其他意義,只有不斷流動的狀態,從不相遇,正如我們在不斷墜落中從未相遇……」—伊塔羅.卡爾維諾《空間的形式》
2024
影像
03'00"
〈正負空間〉參照了生命透過混凝土裂縫中冒出的情景,影像中央有一塊由漸層變色的區域,呈現了一群像植物一樣的生物緩緩擺動。
2024
影像
03'00"
「蓬鬆的身體帶著天體的印記堆疊在一起;擴展、變換、漂浮。」— 夏曼.李《對雲在藝術中無盡吸引力的沉思》
〈雲團〉在不同潛在狀態和蓬鬆的身體之間,建立了一種「我們在雲之中看到的」和「我們識別為雲的偽隨機構成」之間的形狀的奇特聯繫。
儘管生成藝術中的算法能夠創造無限多樣的潛在圖像,但潛在圖像更常與膠卷攝影中的電影發展相關聯,作為「在接觸到帶有影像的聚焦光線後,膠卷上銀鹽晶體的不可見配置」—當影像已被曝光,但尚未顯現。
*臺北數位藝術節x眾聲道放映計畫
草野絵美為東京的跨學科藝術家,利用AI技術創作超寫實的集體與個人記憶。她的作品曾登上《WWD Japan》封面,並在佳士得 × Gucci拍賣會上亮相。曾於薩奇畫廊、金澤21世紀藝術館和巴黎沉浸藝術中心等地展出。草野絵美同時還是日本第一家Web3動漫工作室「Shinsei Galverse」的前創意總監和共同創辦人。
2023
影像
05'00";05'31"
「變形記憶」系列作品重新構想東京街頭時尚的歷史,並分析AI與記憶之間的聯繫。該系列基於草野絵美的「神經時尚」後攝影作品,呈現年輕人不存在的叛逆精神,並無縫地過渡不同時代。「變形記憶」藉由精緻的攝影技術和動態運動,搭配音樂捕捉各個時期時尚的獨特氛圍,讓觀眾沉浸於數位場景中。
在數位時代之前,當地雜誌和電視是青年運動的催化劑,塑造了1940年代的摩登男孩與女孩、1970年代的日本嬉皮(Fūten Tribe)、80年代的烏鴉族(Karasu Tribe)及90年代末和2000年代初的「嘉魯時尚」(Gyaru)和 「裝飾時尚」Decora)。在當今資訊過載和大眾時尚消費的背景下,這件作品試圖重新思考AI如何在復興過往地方媒體塑造的街頭風格歷史,發揮著重要作用。
*臺北數位藝術節x眾聲道放映計畫
藝術家依汎娜.陶所稱「形而上的想像行為」驅動,她的創作探討城市景觀向烏托邦和反烏托邦領域的轉變,透過主觀記憶和情感詮釋過濾而成。依汎娜成長於立陶宛維爾紐斯,對攝影的熱愛始於早期使用祖父的Lomo LC-A相機,記錄變遷中的後蘇聯世界。Tau早期對色彩和質感的探索,演變成實體與數位世界之間的廣泛對話,持續塑造她現今的藝術風格。
陶將AI與自己的關係視為畫家與畫筆,透過訓練AI模型,將遙遠城市賦予生命,像是古代創世神話中的神靈之息。她的創作捕捉了人類記憶與AI之間的共生關係,反映出鎧美拉的器官之間的相互聯繫,技術成為人類感知的延伸。
2021-2022
影像
06'26"
「意識邊際」系列是依汎娜.陶探索記憶、技術和情感之間的系列作品。這次展出生成式AI系列作品,將個人攝影轉化為流動的風景,反映出城市生活的碎片化和模糊性。作品如〈冬夜〉、〈黎明之後〉、〈日落〉、〈遲暮〉和〈超新星〉喚起了鎧美拉的神話本質,將多重現實交織於記憶與機器的交匯點。
依汎娜.陶複合式的創作過程使用她自己的AI模型,猶如畫家的畫筆,透過主觀記憶和情感詮釋過濾,為遙遠的城市注入生命,探討混亂與秩序、數位與有機之間的緊張關係,並受曼.雷、朵拉.瑪爾和大衛.林區等藝術家的啟發,創作出沉浸式作品,以審視社會、自然與技術之間的演變聯繫。
*臺北數位藝術節x眾聲道放映計畫
莎夏.史帖爾斯是第一代卡爾梅克裔美國詩人、語言藝術家及AI研究者,專注於文本與技術的交會點,以其開創性的生成文學和區塊鏈詩學實驗而聞名。她的創作透過對傳統與遺產的顛覆性探索,反射出創造力與意識的關係,深入探討人聲在機器時代的角色。
史帖爾斯的作品獲得現代藝術博物館(MOMA)、巴塞爾藝術博覽會、佳士得拍賣、美國公共廣播電台(NPR)、Artforum和Gucci等機構認可,並榮獲奧地利電子藝術節首屆AI藝術卓越獎。史帖爾斯畢業於哈佛大學和牛津大學,也是theVERSEverse的共同創辦人,長期擔任類人機器人BINA48的詩歌導師,與丈夫兼工作夥伴克里斯.伯恩斯一同居住於紐約市。
2024
影像
03'00"
〈草寫二進位:片段(2024 remix)〉 以AI 驅動的詩歌轉化為草寫二進位,為一種人機協作所共同提議的語言系統。此件作品由莎夏表演,音樂由克里斯.伯恩斯創作。
2024
影像
03'17"
〈不安的心靈〉是一部獨特的、富含媒體的重寫本,由莎夏及其AI替身Technelegy創作的原創詩歌表演。這件作品運用了多種先進的詩性手法,並與克里斯.伯恩斯合作,增強電子式的口説文字與音樂。作為「四大核心文本:人類宣言及其詩歌」的第三部作品,〈不安的心靈〉沉思於意識的無邊景觀、新興知覺的可能性,及在現代生活漩渦中追求平靜持續性的掙扎。作品部分靈感來自美國詩人艾蜜莉.狄更森的一句名言:「大腦比天空遼闊」(約1862年)。
*臺北數位藝術節x眾聲道放映計畫
木原共是一位藝術家和遊戲開發者,創作實驗性遊戲和公共裝置藝術。他的作品經常以體驗遊戲的思想實驗形式呈現,邀請每個人通過遊戲探索有關社會技術的新問題。
近期,與 Waag Futurelab(阿姆斯特丹)、Mozilla 基金會(美國)等機構合作,開發了關注於AI對社會影響的創作計畫。木原共的作品曾於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(倫敦,2022年)和亞洲藝術博物館(舊金山,2024年)展出。
丹尼爾.柯本是一位英國藝術家、設計師,透過遊戲作為媒介,探索社會和技術之間關係的本質。他與夥伴Saki Maruyama共同組成的藝術團體 Playfool,創作包括物件、裝置和多媒體產品,強調遊戲的實驗性、反思性和親密性。Playfool 的作品曾獲得Dezeen Award(2021年)和 STARTS Prize(2024年),並於V&A博物館(倫敦,2023年)和林茲電子藝術節(林茲,2024年)展出。
共同作者:丹尼爾.柯本(Playfool)
2023
LED版、AI模型、電腦、按鈕裝置、踏板
〈如何(不)被自駕車撞到?〉是一款遊戲裝置,挑戰人們在虛擬街道上不被 AI 駕駛的自駕車模擬偵測到。每位玩家的行人偵測分數,是由演算法指定,玩家必須巧妙地偽裝自己,才可以降低分數及避免被偵測到。成功躲避偵測不僅揭示系統的盲點,也暴露了其無法識別不同的個體(如兒童或輪椅使用者)的能力,強調這些有缺陷算法在現實情境中所帶來的風險,展示 AI 的偏見和缺陷。在獲勝後,玩家可以選擇提供數據以改善模型,或是刪除數據,從而引發有關這些技術開發的權衡問題。此計畫透過全球展覽吸引來自不同地域更的人口統計數據,解決人工智慧資料收集本身的區域偏見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