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Rhizome 創立於1996年,是位於紐約的非營利藝術機構。為藝術家Mike Tribe 以電子郵件,連結當時以數位科技及網路為創作媒介的藝術家而成立。創立的宗旨為透過委員會的形式,以展覽演出、數位典藏、程式軟體開發為核心,推動數位藝術及文化的發展。Rhizome從2003年開始,受紐約新美術館(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)的邀請,專職於探索當代藝術與科技發展的駐館機構,致力於數位科技藝術創作及數位藝術典藏。
「越域自造」以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與 Rhizome合作的 7000×7000 計畫為基礎,在該計畫入選的七組創作提案之外,於眾多投件提案中,額外選一組具有發展潛力、符合本屆藝術節主題「真相碎片」的提案,納入藝術節展出作品中,實現藝術家與科技人配對、跨界合作不設限的精神。

臺北數位藝術中心(DAC)成立於2009年,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「數位藝術基金會」開始營運,成立之初以數位藝術的研發實驗作為宗旨。
2018年起,由「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」(簡稱視盟)承接營運,以其豐富的藝術資源與實務經驗推廣展演活動、加強在地連結。DAC提供藝術家工作和展示空間、媒合技術專業人才,以促進優秀數位藝術計畫的實現與展呈。
DAC以推廣數位藝術為目標,每年舉辦六檔展演活動與臺北數位藝術節,規劃20場以上之論壇與工作坊,致力於開拓數位藝術研究與創作資源,以多元型態推動數位藝術發展,為台灣數位藝術重要的國際交流窗口。
客座策展人
黃祥昀
臺大哲學系學士,荷蘭萊頓大學媒體研究所碩士,研究聚焦於當代藝術理論:動態影像中的時間哲學、後殖民歷史方法論與網路藝術社會學。專欄文章散見於臺北數位藝術中心、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的CLABO實驗波、國藝會現象書寫之「雲的藝評」專案。
經歷
2022 | 電影編導,《當派對快結束的時候》。舞作共同編導:李秀芬/舞團即使我們生無可戀,於荷蘭電影博物館Eye Museum Cinedance Festival 首映。
2020 | 電影編導,《窄門》,於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Belgrade – Venice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Art Week 首映。
2022 | 參與學員,荷蘭媒體藝術中心 IMPAKT 策展培力計畫。
2018、2022 | 藝評,國藝會現象書寫–視覺藝評專案「雲的藝評」(Cloud Art Critiques)。
2021 | 策劃者與研究者,發起並與拉丁美洲研究者 Daniela Ruiz Moreno 共同策劃「身體介面」(Embodied Interface) 研討會與線上展演。
2020 | 與陳臻共同創作「烏有史」(Uchronia)網站作品。網站合製:工程師梁祐文、聲音藝術家張君慈與多位協作者。